荒林:艺术是人类不断接近事物完美存在状态的努力
2016-08-10
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北京九州出版社隆重推出著名女性主义学者荒林博士的学术文化随笔丛书《天生女性主义》《澳门之美》《艺术之魅》。丛书用优美的文笔记录了一位女性主义者在消费社会的思想、观察和艺术体验。深刻的思想与流丽的语言,传奇的故事与思辨的乐趣,使丛书引人入胜。女性主义视野使三本书构成的随笔丛书新颖脱俗,加上丛书装帧典雅高贵,在新春佳节来临之际,不少图书爱好者希望获得此丛书或者其中之一本,作为赠送亲朋好友的精神礼物。日前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记者就《艺术之魅》采访了作家荒林博士,围绕《艺术之魅》展开对话,涉及了当代艺术的历史、现状、未来,现与读者分享。
(香港)中国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记者黄建东正在专访女性主义学者荒林博士
记者:自开放以来,中国当代艺术发生了许多激动人心的事件,您的这本《艺术之魅》,是我见到的第一本专门评价当代艺术的集子,它非常吸引人,文字和图片都很漂亮。您是女性主义者,为何想到写一本艺术评论的书?
荒林:我在自序中交代过了,爱生活,爱思想,为艺术沉醉,做艺术研究是我迟早要发生的事,因为它符合我的天性。就是天生女性主义。
记者:您在序言中说:这些艺术事件,记录着中国人在心灵解放之路上宝贵的激情和可贵的想象力,成为见证中国历史性变化的艺术形象和珍贵财富。
荒林:是的,我觉得语言文字和艺术作品相比,就要逊色许多了。幸而这本书图文并重,有许多出色的艺术作品可以证明。
记者:您这本《艺术之魅》,是不是为了让所有的人都有机会欣赏到艺术世界的奇妙?
荒林:文字和图像就像一个悖论。一方面,语言文字没有图像直观,另一方面,读艺术作品又是需要艺术修养的,通常没有文字的引导,我们所说的时代激情和艺术想象力,并不是人人都能够阅读出来的。
记者:是啊。比如您开篇论述著名雕塑家李象群,他的政治人物雕像,您的阐述很深刻。但通常读者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认为是毛泽东、邓小平,雕塑能够传达他们的领袖气质,就是很成功了。您却分析到雕塑家让毛泽东行走于空气中的自由,邓小平散步于人群中的从容,指出每一个细节选择的重要性,很讲究。
荒林:艺术是人类不断接近事物完美存在状态的努力,必须很讲究,不然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美可望不可及。比如说,毛泽东是一位超级个性的伟人,他的个体力量虽然来自广大民众,但他的卓著又是超越于民众之上,被赋予了神性力量。这样,他行走于空气之中近似飞行,才能传神。相反,亲切的小平同志,亲和的气质,也需要完全不同的艺术手段来表达。
记者:您对城市雕塑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它将是中国城市时代重要的艺术品种,很能够考验艺术家对于城市的理解。可是,中国现在很多城市并不是都有个性的,艺术家们如何超然?
荒林:中国很多城市雷同,人们有一种到处相像的感觉。城市设计艺术,特别是整体规划的突破,才能改变这一局面。不过,一些城市出现了风格独特的雕塑艺术,它们为城市增加了生动活泼,带给人们视觉享受和想象力突破。
记者:您对油画的历史进行了回顾,追溯到您《澳门之美》这本书中所写,是由西方人送来的。您认为中国油画有可能赶上西方油画吗?
荒林:先是送来的,后来是我们愿意学习更多,去人家家里拿自己需要的。中国已经有许多优秀的油画家。现在有极优秀的、与西方同级的油画家。比如我的画家朋友蔡楚夫先生。中国画家个体方面已经有赶上和超过西方平均水平的。但整体上我们还有距离。
记者:中国当代艺术一直相当叫座,价格不菲。您怎么看?
荒林:文学艺术虽然不一定与经济完全同步发展,但经济的繁荣常常带来文学艺术的繁荣。中国经济引人注目,艺术也同样吸引全球眼球。反映中国现实变化和精神律动的当代艺术,的确吸引了世界收藏家们的注意力。
记者:我注意到,性别与自我,是您用来评价当代艺术的尺度之一。能够阐述一下吗?
荒林:我关注的是性别与自我在艺术中的表达方式、表达角度,并不是一个抽象的尺度。性别的经验、自我的体验,常常会影响到艺术家的选材、用料,艺术手法,这一切会带来不同的艺术后果。
记者:也是这个原因,使你偏爱女艺术家们的作品?
荒林:我应该是没有偏心的。不过,我欣赏女艺术家们美如长发的思想,她们用画这样表达的确很迷人。
记者:当代艺术家很多,您选择进入您的评论集的标准是什么呢?
荒林:从成就卓著的艺术家,到尚在边缘的艺术家,我关心的是他们与时代的同构关系,他们如何参与我们时代的精神建构。当然,我相信每一位艺术家,每一个地方的艺术家,都有自己的参与努力和建构方式,但限于精力和时间及篇幅,我主要讨论了北京的艺术家。事实上,我关注北京梦想,我知道很多艺术家来到北京,怀揣北京梦想,我觉得它其实是中国梦的一种说法。
记者:谢谢您接受采访。
荒林:也谢谢您和读者对于《艺术之魅》的欣赏。
《艺术之魅》封面
作者荒林
作者简介
著名女性主义学者荒林,本名刘群伟,另有笔名艾琳,澳门大学在读博士,执教于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大学妇女与体育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香港中国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特邀艺术批评家。中国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发展网络理事。
1986年开始发表作品。200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歌集《与第三者交谈》,散文集《用空气书写》《情色之美》《天生女性主义》《澳门之美》等,学术论文集《新潮女性文学导引》《两性对话——20世纪中国女性与文学》《撩开你的面纱——女性主义与哲学对话》《花朵的勇气——中国当代文学文化的女性主义批评》《日常生活价值重构——当代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思潮研究》《艺术之魅——荒林艺术评论集》等,主编《中国女性主义》学术丛刊,“中国女性主义学术论丛”、“海峡两岸女性主义学术论丛”、“新生代女性主义学术论丛”等。 承担并完成北京市优秀人才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美国福特基金项目等。获优秀教学成果奖,首届、第二届中国女性文学奖,第八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全国优秀妇女读物奖等。并获得国家社会科学项目结项优秀。曾应邀赴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和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交流和讲学。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支持公益传播,所转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