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林:让女性和艺术与世界相遇相融
2016-05-23
尽管中国女性主义艺术思潮与中国改革开放同步,世界对中国女性艺术的认识却仍然有限,中国女性艺术走向世界,融入世界,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做。从另一个角度,让世界了解中国女性艺术,也需要中国女性艺术对于世界经验的更多接纳和对话。
琳达•诺克林在她的名篇《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性艺术家》中提出,迄今为止的女权运动之所以没有回答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性艺术家,在于女性艺术家的出现,不仅需要性别平等,对女性经验和传统进行重构,而且需要对艺术体制进行重构,因为艺术需要技能和艺术语言体系的特殊教育。
琳达•诺克林实际上发现了,历史和现实中拥有那么多伟大的男性艺术家,其实并非天生的,而是社会体制和艺术体制制造出来的。那么,要培育和推出伟大的女性艺术家,就要让女性能够获得艺术专业修炼和交流机会,并在专业修炼和交流中进入评价体系,市场运作体系,从而让女性不仅在其中发挥创造性,而且使得女性的创造性获得可持续发展。显然,艺术制度、技能培育、市场交流,这一切使女性走向成为伟大艺术家之路,比通向文学等其他成功之路,更需要资助和物质性保障。
随着全球化即将和已经成为事实,一个世界艺术时代正在到来。如何让中国女艺术家更多与世界相遇?让中国女性艺术与世界艺术相融?由德国维德里希•冯•沙尔伯爵和汤若望科学与艺术基金会等机构联合发起成立的德国贝尔艺术中心,以艺术交流和文化融合为己任,前瞻于女性主义事业于全球化的意义,经与中国女性主义学者荒林切磋研究,通过两年多筹备策划,达成建立世界女性艺术基地的共识。此举得到中国当代艺术界支持反响,著名女性艺术史家、女性批评家陶咏白题词相赠:中德女艺术家友谊常青。中国当代著名批评家和著名策展人、中国艺术批评家年会会长贾方舟教授题词:愿设在美丽汉堡的女性艺术基地成功启动,成为中德女艺术家艺术交流胜地。
2015年8月18日至26日,在贝尔艺术中心主席马跃先生和董事李佳艺女士的陪同下,当代五位活跃的女艺术家徐虹、刘曼文、崔岫闻、陶艾民,白蒂、香港世界华人拉拉联盟《酷拉时报》主编典典,与女性主义学者荒林一起,对女性基地范围和可供女性艺术家进行专业修炼和交流的平台,进行了体验性地深入考察。以纽博格林为圆心,从法兰克福到科隆,从波恩到科布伦茨,在杜塞尔多夫迪克宫基地,在时尚之都杜塞尔夫,在德国最古老的城市特里尔,她们考察艺术,体验生活,感受文化,可说是一次相遇相融之旅。
相融之挑战
年轻的白蒂驻德国贝尔艺术中心汉堡基地已两年有余。作为当代优秀的青年艺术家,白蒂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三工作室,受著名艺术家谢东明,刘小东师风影响,同时也传承了画家父亲的灵性,其创作努力探索代际话语,试图表达物质繁华时代人类的困惑与思考,在《回音》《空巢》和《窗前》等油画作品中,白蒂立于时空交汇的全球化背景,却用室内生活的细节传达具体人物的内心空虚和伤痛,以及迷惘和反思。白蒂一直在努力寻找更有力量的表达方式,她往来于北京和欧洲,在文化相融和艺术交流的强烈冲击之中,不断在思考中创作,她沉静美丽的外表使人领会到成长的专注,而当她分享在基地的体验,让我们看到内在激情和消化时代问题,对一位年轻女艺术家构成的挑战。
她说,往来于中西之间,感知着快速消费主义的到来及其无孔不入的社会属性,面对精神与物质失衡的世界,以及精神生活价值主体和意义的失落,努力尝试通过油画艺术来表达那岌岌可危的个人空间。将这种意识形态的冲突形成的某种敏感的社会现象的切片,融入我自身敏感的个人体验来阐释那新的生命形态,关注与内心的对话,将个人经验以及从躯体语言中获取灵感,表达这从传统到现代社会变迁的现代性挑战。
显然,“新的生命形态”是她个体体验中西交融过程,一种敏感知觉,一种文化蜕变新生的内在体验。此次考察的艺术博物馆和展示场所,两年中她曾多次到过,然而,再度深度体验,白蒂还是感受了文化交融不断出现的陌生化体验。她写道:此次考察,时而驻足于距今已经有两千年历史的永恒经典中,感受着风云诡谲的历史变迁,赞叹于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凝结成的智慧结晶,完美的将艺术、政治、宗教融为一体。时而徜徉在现代艺术中,在伴随着工业文明而来的经济繁荣的表象下,现代艺术具有的批判性和同一性。穿梭于辉煌的历史和生机勃勃的当今,我反思作为一名新生代艺术家,如何在当代语境下表达自我,如何将具有本土文化意识的语言作为载体,实现文化的现代性。
如果说文化交融是全球化必然的过程,那么,在此过程寻找本土根性,立足自我主体建构,从而丰富全球化的存在样态,则可说是艺术家的使命。作为一名年轻的艺术家,白蒂正是在个体游走中,体验和意识到了这一点:我作为贝尔艺术中心的签约艺术家,经常游走于中国和欧洲之间,这不仅仅是在地域上的跨越,更是对文化障碍的跨越。作为一名80后艺术家,在面对国际化的学术视野和全球化的文化浪潮中,将自身的本土思考与国际视野相融合,将中欧不同的文化、价值、理想、传统带入我的创作,让艺术成为连结我们与外部世界交流的桥梁。
此行中,比白蒂更为年轻的学者典典,生活于香港,亦曾游历多国,在德国的深度体验,让她意识到地球村时代,年轻一代与历史和现实打通的文化交融的挑战。
她说,当她与贝尔艺术中心创始人之一沙尔伯爵交谈,沙尔伯爵从自家的书房找出四百年前的书,回顾祖先汤若望先生在中国明清时代的生活,看着那时的文字图片,她有一种时空不复存在的感觉,仿佛汤若望先生不再是历史人物,而是一个复活的中西文化荟萃的灵魂,唤醒人们对于人类共同美好和平生活的珍惜。
贝尔(Bell)即源于德国贵族、科学家、天主教耶稣会修士、传教士汤若望的德语姓氏沙尔•冯•贝尔(Schall von Bell)。抵达德国的第二天,女艺术家们就应邀到汤若望的后裔沙尔伯爵家做客,体验德国文化与中国文化深度交流的历史与现实传奇。汤若望1592年出生于罗马帝国科隆贵族家庭;年少时,即在意大利广涉数学、物理、神学、古典文学和天文学,博学多识,才华出众;1611年在罗马加入耶稣会,后来考入耶稣会创始人建立的罗马学院;1618年怀揣神圣的理想和信念,远渡重洋,历经一年多的海上漂泊,辗转多方,终于踏上了他的使命之地,将西方的文化、科技和信仰带入中国,成功地连接了中国与欧洲。凭借其出众的才能,汤若望在中国的47年里继承了利玛窦科学传教的策略,在明、清两朝均被皇帝封为朝廷的高官,在历法修订以及火炮制造等方面均有贡献,其中中国今日所用的农历即是他在明朝农历基础上修改而成的“现代农历”。他的这些成就使其成为“西学东渐”无可替代的标示性人物。时隔四个多世纪,其后人秉承先祖之精神,以欧中文化交流融合为己任,以艺术交流为主导,特别成立了贝尔艺术中心。
沙尔伯爵城堡大客厅正墙上,挂着汤若望为中国清朝年轻的顺治皇帝讲学的油画,油画上的汤若望与沙尔伯爵有几分酷似,而当时尚未亲政的顺治帝,有几分西洋人气质。在那个中国尚未对外开放的封建时代,汤若望以个人的科学知识和信仰精神,为最早的中西文化交融做出了卓越贡献,油画体现了后人对文化交融的想象。贝尔艺术中心和基金会就设立在沙尔伯爵家族的城堡里,办公环境优雅宁静,后人对中西文化交融继续努力的精神,给予女艺术家们鼓舞激励。
哲学家杜威说过,艺术可表现深层的调适态度,艺术是文明的特征。全球化作为文化交融的过程,具体到艺术修炼上,不同文化场景的体验,有助形成一种超越已有经验的、变得更少地方性与局部性的世界性经验。作为《酷拉时报》的主编,典典说年轻的自己很荣幸与中国著名女艺术家一起考察体验,相信中国的女艺术家们在中西文化交融过程,将具备多元性/别视角。
对话之信心
徐虹不仅是一位女艺术家,更是中国女性主义艺术批评的代表人物,这双重的立点,使她与德国文化之间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早在1998年,她就参加了在德国波恩举行的“‘半边天’中国女性艺术展览会”。她犹记起,德国女艺术家们为中国女性艺术争取到德国展览做出的努力,女性跨国界的团结力量,使中国女性艺术在国际交流中深受男权排斥的现象从此获得改观。
此行的第三天,在科布伦茨与路德维希美术馆馆长Beate Reifenscheid女士会面座谈,相见之际,发现Reifenscheid馆长多年前曾应邀出席徐虹在北京主持的国际艺术研讨会。她们的再度相逢,令座谈会变得亲切温馨。
艺术家们向路德维希美术馆赠送了艺术品,围绕中国女艺术家们的创作,徐虹向Reifenscheid馆长介绍了中国女性艺术成就,并以同行的刘曼文艺术家《红颜系列》油画为例,介绍了中国元素和性别话语交织的特色。Reifenscheid馆长则表达了她对中国女性艺术尚了解不足、希望深入了解,并希望展开互相策展、对话交流的恳切愿望。Reifenscheid馆长亦谈及德国女性艺术相对男性艺术仍然为弱的现实,以及展览体制仍然并非有利女性艺术成长的事实,希望与中国女性艺术家和女性策展人联手合作,共同建构女性艺术基地,促进女性艺术发展。
早在1994年,徐虹发表《走出深渊:我的女性主义批评观》,亮出鲜明的女性主义立场,质疑父权体制的艺术评价标准和实施依据,召唤女性批评新尺度,引起艺术界的反思。在20年的理论成长和思想发展中,徐虹坚持艺术策展实践,她的跨国策展有:2005年“奥地利新抽象绘画展”、2007年西班牙普拉多美术馆“普拉多美术馆精品展”、2008年“棱镜•中国文化年赴奥地利多媒体艺术展”、2009年英国泰特美术馆的“特纳艺术展”、2010年“地平线•中国文化年赴智利当代艺术展”、2011年美国费城道勒斯大学美术馆“半边天—中国当代女性艺术展”等。丰富的国际策展经验,不仅强化了她与西方女性主义对话的能力,也使她与西方艺术和文化对话充满信心。在此行考察体验中,她不断发表精彩议论,与大家共享理论分析的欢悦。
德国考察第四天,艺术家们流连于欧洲时尚之都杜塞多夫。在杜塞多夫的三大主题美术馆,名家名作荟萃,布展体现了对人类历史的反思和未来的思考。徐虹在她的微信上写道:在杜塞多夫当代美术馆,看主题为回归神、先驱的世界有关的展览。展览内容与幽灵和鬼怪有关,也与德民中世纪哥特式文化有关。但任何讲述过去的目的都为了当下。人的欲望,恐惧、激情,破坏性,情色和各类被压抑的动物性,都如幽灵和鬼不时跑出来搅局,这就是人的另一真实“面容”。这让人进一步认识到德国民族的又一特质“白天在焚尸,晚上弹巴赫”。当然所有民族都有这问题,要不然“人与动物只差半步”如何谈起?只是德国人太突出了。但德国民族的反思和批判精神同样突出!
在徐虹的分析中,人性和民族性与性别问题是不可分离的存在,她写到:K21馆是“未来馆”,有典型德国式沉重。策展思路沿着反思20世纪重大历史事件的脉络。究其原因,突出种族、性别、战争、政治谎言、经济危机等各历史节点性问题,包括对社会情绪和情感等精神危机的描述,显现一幅宏伟悲壮无奈的历史长卷。有意味的顶层关于未来指向的作品,钢筋和高科技预设中的宇宙境象仍然扑朔迷离,没有希望。
作为女性主义艺术批评家的徐虹,拥有一种理论高度,在她看来,德国几个美术馆展览,其实是关于20世纪历史的叙述,只是通过艺术的途径。当然要考察艺术风格演变和社会转型的关系,以及要探讨历史事件如何影响艺术的问题。
作为策展人的徐虹,在考察中也特别留意德国策展家们的特征,如在参观科隆的艺术基地之后,下午到科隆现代美术馆看展览,徐虹发现陈列作品从德国表现主义至今的思潮和流派,其中还有中国艺术家徐冰的“天书”。她在微信上展示并点评道:整体看,展览作品选择重视艺术质量,时期和思潮的节点比较跳跃和干脆,有力而干净利落,值得回味!
关于与基地的合作,徐虹充满自信,她说,我还会再来德国!我仍然对20世纪中国美术史感兴趣,会从不同维度切入进行研究;同时将女性艺术研究置放于这个历史帷幕中。从历史、社会事件、艺术演变中寻找出令人意味深长的关键点,作为我叙述和思考的基点。我希望清晰又尖锐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并得到同行的认同。
艺术的无国界旅行
在德国之行一年前的2014年秋天,刘曼文拥有在意大利深度体验生活和写生的美好时光。由上海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艺术家视角中的意大利》,收录了刘曼文等5位中国艺术家在意大利写生的油画,以及与意大利艺术家们亲密交流的生活照片。在书的序言中,意大利艺术家雷纳多•马莫克里倡导“无国界宏伟的旅行”,他指出,宏伟的旅行的浪漫,是一种真正的浪漫。从世界的一端穿行到另一端。不再接受任何事实上的边界,包括时空界限。
某种意义上,“无国界宏伟的旅行”,可说是全球化时代的一种艺术精神和艺术方式。对于女性艺术家而言,“无国界宏伟的旅行”更能够唤醒她们历史性的经验。英国著名女权主义作家伍尔夫就认为,女性从来没有自己的家,因为她们要嫁人,女性也没有国界,因为她们更加具有移民的倾向。嫁人类似一种移民方式,而嫁人移民则已是当代跨国界女性生活公开的秘密。女性的日常生活,人类相似的日常生活,拉平了不同国界的差异,但也使女性艺术家面对日常生活,需要更加深入发现和创新表达。
目前担任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馆长的刘曼文,上世纪90年代末以《平淡人生系列》成名,这个以女性日常生活为题材的油画系列,已成为中国美术史序列中不可忽略的作品,见证了开放中国融入世界现代进程,女性日常生活进入现代视野,为女性艺术家所反思与见证。近作《红颜系列》则以三十年代上海女影星为原型,一方面再现了女性被欲望化、被塑造的历史,另方面表达了女艺术家重新解读女性现代都市生活的意志。刘曼文将《红颜——周璇》赠送给贝尔艺术中心收藏,表达她对女性艺术基地的有力支持。
德国之行和意大利之行有何不同?刘曼文写道:德国从自然风光到人文历史整体上初步领略到简洁严谨之风。特利尔大教堂从1700年的历史过程中的不断修建体现各个时期风格同时又整体完美结合统一,视觉的震撼引导着心灵的悄然升华!汤若望与中国关系方面是一条中德文化交流重要纽带与线索。从拜访汤若望家族后裔莎尔伯爵过程中体验着德国王公贵族的理想与生活方式。“杜塞尔多夫K21美术馆”建筑及作品充分展示了德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艺术表达能力。纽博格林赛车城看到现代化的视觉完美线条结构,工业化的大风景背后让我们清晰触摸到一种分量。
刘曼文认为,贝尔艺术中心所构架的中德艺术交流平台,多个基地为艺术家提供的生活创作空间是推动艺术发展良好条件;她还富于建构性地提出,个人在德国考察体验后,向贝尔艺术中心提交创作作品的整体思路、构想、完成方式、所需时间等计划后,由贝尔艺术中心审核并确定。例如:一件“特利尔大教堂”作品,从多角度、内景、外景、多幅组成。
中国艺术家视角中的德国,女艺术家视野里的德国生活,这一切都有可能。无国界宏伟的旅行,将时空和经验凝结于艺术作品,创造地球村时代新的日常生活。
国际梦想的起点
“你的生命是有限的。你如何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呢?如果你的生命依然混沌,那么,谈论女权主义的意义在哪里呢?”作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当代独立女性艺术家,崔岫闻的存在之问,不仅将女性主义推向生命哲学境界,也把她的艺术带向深远的灵魂探索。
在科布伦茨路德维希美术馆座谈会上,崔岫闻展示了她的新作《灵魂之爱》视像片断,精美的影像传达的灵魂之爱,表演和图像呈现的思考空间,不仅引起Reifenscheid馆长对中国女性艺术探索的深度好奇,也使贝尔中心主席马跃和董事李佳艺对中国女性艺术的多媒介方式有了全新认识。
《灵魂之爱》是一场从身、心、灵、命层层剖析爱之能量的艺术探讨,这一探讨可说是女性问题本源性探讨,却又是超越女性问题的根本性探讨。在不平等性别结构中,女性被赋予爱情神话,爱的话语实质是弱者声音。崔岫闻的《灵魂之爱》却切入灵魂交融合一的瞬间,呈现生命能量的互动与转换,把爱的话语表达为人类情感释放的高能量状态。瑜珈、打坐、静思,这些生命回归内省的方式,都是凝集爱的能量的方式,同时,也体现了崔岫闻对东方文化内在生命力的发现。
崔岫闻早期最著名的Video作品《洗手间》,是通过一个隐藏在女洗手间的摄像头拍摄的,将女性看似隐私的空间进行敞亮,在视觉审美与观念上同时颠覆了人们惯有的思维,让人们看到社会问题如何侵入洗手间,也看到欲望与空间的复杂关系,从而以极大的张力表达,呈现了中国社会现代进程中女性的处境和命运。自2000年诞生,这件作品在世界各大美术馆和画廊展出多达60余次,经久不衰,并被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等多家国际重要美术馆及私人收藏。
崔岫闻另一部关注女性命运的名作是《天使》,以女性的怀孕为题材,将女性的身体处境置于空前的敞亮处境,千百年来难以言说的隐密经验,女性的肉身和命运的关联,女性的成长与另一个生命的关联,以及社会对女性生物角色与社会角色微妙关系的利用的现实,都被凝集于崔岫闻镜头。画面的唯美与表达的深刻丰富之间的张力,则体现了崔岫闻艺术造诣与思想深度的合一。
十多年来,崔岫闻在艺术和思想双重探索之路前行,不断超越自我。她近年推出的《心尘》、《轮回》和《神域》等作品,一直朝向灵魂领域开拓,从人的现实处境向精神高地飞越,抵达宗教境界,东方佛教对她的深远影响,也表现在她作品的命名和内在精神追求上。而如何将东方古典精神与西方现代文化融为一体,可说是崔岫闻艺术的国际梦想。她充满东方特色命名的“真空妙有:崔岫闻个展”,在法国、瑞士和美国巡展,展示了艺术传播文化的风度。崔岫闻与西方现代时尚也一直有亲密合作,如2012年受世界知名品牌Gap邀请担任代言人及推展其核心理念,与美国《名利场》首席摄影师Annie合作,共同携手诠释自由精神文化品味和生活追求。
此次德国之行,崔岫闻颇有一种文化对接的自由放松之感,在杜塞多夫K21现代美术馆,她与德国表现主义艺术家贝克曼原作相遇。她在微信中不禁写到,油画独立创作时一直研究他的画法,粉了他很多年,见到原作虽不是第一次了,但还是百感交集啊!
贝克曼是一位对德国艺术影响深远的画家,他运用紧密组合的紧凑形状,与有力的、界限分明的线条奇特地结合,形成现代德国绘画最大的特点之一。这一特点所传达的德国现代特征,无疑有助理解德国现代文化。在中国现代进程中,贝克曼对崔岫闻和其他中国艺术家的影响,可说是欧洲艺术和现代文化对中国艺术和文化的影响。崔岫闻与贝克曼自画肖像合影,表达一种超越时空和国界的艺术致意。
谈及有关贝尔艺术基地考察感受,崔岫闻认为,作为国际艺术交流平台的贝尔艺术基地,分布在德国的汉堡、科隆、杜塞尔多夫、瑞士洛桑、维也纳等德国不同的城市及周边国家,集文化传播、艺术交流为主,其功能全面,不同板块功能定位明确。贝尔艺术中心的迪克宫博物馆,曾经举办过世界重要艺术家的展览,博伊斯、巴赛利兹、伊门道夫、里西特等,也召唤中国更多艺术家对话交流。她希望贝尔艺术:文化融合、艺术创想,打破界限,领先未来。超越国界、民族的区域限制,让艺术生态环境更加的国际化,成为艺术家国际梦想的起点。
不断重临的开始
陶艾民是一位在中国装置艺术发展成熟过程中成长起来的艺术幸运儿。她借力于装置艺术不同于经典与传统的特征,远离架上绘画拘谨的表现技法,通过三维实体及空间装置与多种类艺术手段的运用,实现女性主义艺术理念的表达。
2005年,年轻的陶艾民以搓衣板系列装置艺术《女人河》一举成名,接着继续推出《女人经》、《出水文物》等大型装置艺术,均以对女性被淹没的历史进行强烈反思而引起关注。她在作品中凝集了自身经历的农村生活体验,对劳动妇女的默默付出满怀理解,反思了女性生命与人类历史长河绵延之间的关系。此次德国之行,陶艾民将她的最新作品《女书》系列的《修辞》片断赠送给贝尔艺术中心收藏。
女书是一种流传于湖南江永一带的古老文字,这种文字形如针脚刺绣,却是拼音而不是象形文字,只有女性会写会读,也只在女性之间传承。现有的女书研究认为,很可能女书与甲骨文有渊源,是更早的陶瓷图案演变而来,与母系社会文明有关。陶艾民将女书写在女性日常使用的蒸笼布上,试图表达强烈的女性存在意志,也表现了女性艺术无所不在的智慧。
此次考察,是陶艾民第一次德国之行。在每一个艺术馆,她都看得特别认真。德国艺术家在装置艺术上所呈现出来超前的技术手段,德国艺术家关于战争与女性苦难题材的表达,无不引起她丰富的共鸣。她与马跃主席对话交流,希望有机会将中德女性之间共鸣的历史经验,通过装置艺术的形式进行再现和表达。在路德维希美术馆,陶艾民也播放了她的名作《女人河》,并将出品的《女人河》画册赠送给美术馆收藏。
全球化正在改写各国女性的历史,那些曾经被淹没的声音,也在一次一次经由女性艺术进行钩沉。不断重临的开始,可说是寻找女性历史的女性艺术家们反复的体验。陶艾民更有一双敏感的眼睛,她不断发现考察的新异之美,她的记录使我们有机会阅读她本人完整的体验:
九个多小时的空中之行,终于降落在法兰克福。天空是灰色的透着清澈!我们入住一个机场酒店。早晨在阳光的照射下,享受着第一顿的西式早餐。背景声音是一架架飞机呼啸的从窗户而过!我一个人出去走走。几乎无人的公路。横直的交错着!路边的田野在无尽的延伸,长长的茅草一剁一剁的出现在钢筋水泥的建筑的地上。停驻,凝视,思考,这就是德国,一个从来没有来过的地方!我的出现有种异样的感觉,一个陌生的中国女人出现在德意志的土地上。
第二天,汽车行驶在高速路上。一路上都是树林,田野,草地,村庄,最后到了山顶,住在纽博格林Lindner度假村。一下车,被眼前的美景惊呆了!满眼都是绿色的山谷在无限的延伸,偶尔会出现一处处散落在山谷间的白色的房子。它与自然搭配如此的完美。可爱的草垫子,随意散落在田野上,风儿一阵阵吹过,大家在兴奋的照相嬉戏。好想在草地上打滚啊!
一早开窗,看见如玉带的白色云雾镶嵌在绿色的山谷里,如同仙境般的靜美!我们出发去科隆,看见壮丽雄伟的如同时间凝固的废墟的科隆大教堂!哥特式的建筑,尖尖的的屋顶一直指向天空,一览无遗!下午我们在夕阳的光中漫步在静静的莱茵河边。
隔日,我们考察了贝尔艺术基地的迪克宫。这里如同花园一般优美的环境,到处修整好的草地树林。盛开着娇艳五彩缤纷的花朵。基地之前是一个伯爵的宫殿,还保持一些过去古典时期的文化气息!在这样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都结合这么好的地方做艺术文化的交流再合适不过呢。然后在阳光明媚的餐厅,吃着园子种的新鲜的蔬菜沙拉,真是一种享受!
非常荣幸,我们拜访了汤若望的后人莎尔伯爵,首先参观了这个保持了几百年历史的城堡。慵懒的奶牛在草坪上,散落在草地上的苹果可以随意捡来吃。红红的莓酸甜味的。穿过茂密的森林的小路,意外发现如同花瓣般的灵芝在静静的绽放着!
大家和莎尔伯爵围坐在18世纪的圆桌旁,喝着下午红茶,听他讲汤若望早年的故事,翻出古老的书籍。让我们更加增进了对汤若望的了解。更加钦佩他为中国奉献自己一生,为了中德的科学文化的交流所作的努力!直到今天,我们在汤若望基金会的支持下,得以机缘来到德国考察!
22号,我们如约来到科布伦茨与路德维希美术馆馆长Reifenschenl女士会面座谈。女馆长阐释自己的观点后分别于每个人的作品进行细致的了解沟通,时间真的是不够用,但对馆长锐利的观察力,风趣的谈吐,富有魅力的形象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随后一天,我们非常隆重的参观了杜塞尔夫的三个美术馆,极其震撼!
穿梭在德国各个古老的城市里,波恩,特里尔,城市里到处弥漫着生活艺术气息。每个人都好像非常安静的在享受着阳光,美食。喝着啤酒聊着天。
最后一天,我们参观了一千七百多年的古老的天主教堂。感受德意志的强大的精神力量!灵魂仿佛要穿透宇宙!下午我们参观了德国最现代化的F1汽车赛道,不得不佩服德意志民族的强大的创造力,和扎实的经济基础!
这是多么一个令人佩服的不容小看的具有坚韧力量的民族!为追求美好自由的生活而奋斗!非常感谢贝尔艺术中心的全体工作人员的陪伴,预祝我们的未来设想合作成功!
结束和开始
对于创办并主编了《中国女性主义》的学者荒林而言,曾游学欧洲的经历,使考察之行并不陌生,然而,第一次召集当代优秀女艺术家们同行,她仍然体验到全新的开始。无论是与艺术家们相处分享,还是从中西文化互动的视野看,处处是陌生化的风景。一种值得重新认知的,因相遇相融而产生的精神景观,不仅发生在中西之间,性别之间,也发生在跨学科之间。
从理论构想的角度,荒林认为女性艺术基地就像绿洲,可以为身处不同地域,从事不同艺术门类的女艺术家提供平台,使她们获得国际化的专业修炼机会和评价提升。从现实角度,她相信女性摆脱性别束缚,一方面要从压抑的不公正的环境中走出来,另方面还要从自我囚禁中解放出来,人的自我囚禁无处不在,需要不断破茧而出。这种囚禁也包括专业的局限。在她看来,第一批来到贝尔艺术基地的优秀的女艺术家们,实际上为艺术基地贡献了精神尺度,将鼓励后来者不断进步。也会为不同专业的跨界的学者提供研究样本。
女性主义追求跨界的知识体系,以打破父权垄断的单一知识结构。女性艺术因其视觉共享的全球化特征,不仅有助跨界知识和文化传播,而且必将在人类全球化过程为文明做贡献。伟大的女艺术家也正在和将要创造出来。贝尔艺术基地,则将在促成女性和艺术与世界相遇相融的过程,把自己变成一颗中西相通的新丝绸之路上明亮的珍珠。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支持公益传播,所转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