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万霖 生于1968年,河南太康人,毕业于河南大学,后在清华大学攻读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蔡万霖:藏家提升自身收藏品位和素养势在必行
2018-12-28
沈玮《家园系列.三思》 设色绢本 2013年
市场是艺术品获取和增值的渠道,但艺术品不仅是财富的载体,它更本质的是文化的载体;那么,收藏艺术品是获得财富的方式,更是藏家品位和素养的体现。随着艺术品市场的不断繁荣,艺术品的成交量和成交数额不断上升。但,这些数据的背后,真的是藏家收藏素养、欣赏艺术品价值能力的提升吗?我不以为然。艺术市场的繁荣,艺术品购买者的增多,并不意味着藏家的增多,也不意味着大众对艺术价值欣赏的提升。有些“藏家”也并非真的藏家,他们可能并没有认识作品的艺术价值,即艺术品的学术价值、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以当代水墨市场为例。
目前来看,当代水墨作品受到了众多藏家的广泛关注和喜爱。市场上各类当代水墨作品也层出不穷,鱼龙混杂的现象也不鲜见。目前市场的当代水墨艺术作品,我认为可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我称之为工艺性艺术或者“技法艺术”。这类作品大多是画家一味的摩仿古代、近现代的的传统创作技法,然后或拼凑、或堆砌在作品里。这些作品一般都是追求单一的唯美,在技法创新和学术价值上都没有什么突破,有的甚至是抄袭或者流水线式的作业。然而,因他们更适合中国人的传统欣赏方式和礼品文化的消费需求,从表面上看似乎也更顺从水墨的“文脉”等因素,它们“极得人心”。这类作品在市场上的数量偏多,市场成交量也喜人。
第二类是“时尚艺术”。这类作品多是借当代水墨中的元素与西方当代艺术或者绘画艺术的元素,创造出的一种吸引眼球的作品。它们再借助在市场上不断举行规模宏大的或者是“另类”等形式的展览活动扩大影响,甚至与奢侈品牌活动捆绑宣传,完全失去了艺术的文化内涵,并显示出梦想一夜成名的商业功利心态。实际上,这些画家既没有深入了解和研究中国传统笔墨和本土的文化精神,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也只是皮毛而已,其作品根本不能立足于学术价值的。同样,其独创性和欣赏价值也是单薄的。但是,在市场各种因素的推动下,这类作品数量也颇多,成交情况也不错。
第三类,我认为是真正的水墨作品。这些作品既继承了传统,又有时代精神,并且具有较高的辨识度——独特的绘画语言,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往往可以看到艺术家对社会人生的感悟、在艺术哲学上的探索和其原创性,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而且,从价格上来看,这些作品的市场也相对平稳,尤其是有一部分年轻的当代水墨艺术家的这种作品,比如我在《价格高,不等于价值高》一文中所提及的艺术家的作品,更具价格优势和市场潜力。我认为,这种作品才是真正值得收藏的,并且是能提升藏家品位和素养的好的艺术。但是,真正能跳出“局内”并识得第三种作品的藏家是少量的。
所以,我认为真正的收藏家是不能只看市场表面“繁荣”,跟风买进。一定要练好“内功”,深入地去研究艺术品的价值,才能不被市场“忽悠”。
练好“内功”的方式很多。我们平时也可以多参观一些比较有影响力又有学术品位的博物馆、美术馆,多看由比较专业的艺术机构和美术批评家主持策划的当代艺术展览等,阅读一些著名美术批评家文章、好的专业画册,并要借助机会与艺术家或者专业人士进行交流。其次,我们可以通过查阅历年来信誉和实力比较好的拍卖公司的图录,来学习和研究。再次,我认为阅览艺术类图书、杂志、网站也是快速了解艺术市场和艺术品现状的一个方式。不过,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书籍和网络等传播的各种信息也需要我们时刻分辨真伪。
艺术收藏是一种高品位又需要经济实力支撑的精神乐趣,收藏的本质含义也在于发现并享受艺术家作品的艺术价值。这种收藏既传奇又真实,比如最早大家对梵高、莫奈、赵无极这些大师的作品并不认可,他们的作品当时的价格也不高、成交量也不大,但是现在如果谁能拥有这些人其中的一幅,那绝对是身份高贵和收藏品位的象征。因此,收藏艺术品(尤其是收藏当代艺术作品)时,我们一定要把艺术价值放在首要位置,从作品的独创性语言、艺术思想和创作态度等方面多角度的去考证它的艺术价值。同样,这也告诉我们:与市场相比,艺术价值才是永恒的,藏家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收藏素养和品位,才能不断地发现艺术的魅力,享受收藏的乐趣。否则,在购买艺术品时很有可能就“糊里糊涂”的“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