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襄
王世襄(1914.5.25-2009.11.28),号畅安。男,北京人,祖籍福建省福州市。汉族,著名收藏家、文物鉴赏家、学者。他使井市的&ldqu...[详细]

为什么我们如此怀念王世襄? 2018-03-19

王世襄(1914.5.25-2009.11.28):字畅安,著名文物专家、文物鉴赏家、收藏家。主要著作有《明式家具研究》、《明式家具珍赏》、《髹饰录解说》等。

 

第一次知道“王世襄”这个名字,是在2011年。

那一年,我从高中进入大学,脱离了高考的束缚,开始如饥似渴地吸收各种各样的知识。偶然看到王世襄讲明式家具的文章,一下就被明式家具的简约典雅的气质所吸引。于是开始看那两本《明式家具研究》和《明式家具欣赏》,一遍一遍地记背不同类别的样式,搭脑、牙条、卡子花,束腰、托泥、三弯腿,这些术语都曾烂熟于心。


只不过5年时间过去了,我早已记不清四出头官帽椅和南官帽椅之间到底有何区别,王世襄的逸人逸事却读了一遍又一遍。越了解,你会越觉得,世间怎会有像王世襄这样的奇人。他一生著述无数,将一些三教九流的玩意儿登上学术的大雅之堂;他一生乐乐呵呵,面对时代际遇总是乐天知命。当初念文博专业,一部分原因就是受了他的影响。只可惜,在2009年,王世襄去世了,在我知道他之前。而再过几天,就是他的102岁诞辰。


老实说,网络上写王世襄的文章早已汗牛充栋,每年他的诞辰都会涌现出一大批纪念文章。可我却依旧固执地想用自己的笔,来刻画自己心中那个王老的形象。我一直相信,写字这种事情,它是一种仪式,手底下打出的字是有灵性的。怀念一个偶像,也需要一点点仪式感。



王世襄属于那种真正的书香门第。父亲王继曾是著名的外交官,曾经担任过军机大臣张之洞的秘书。祖父王仁东曾任内阁中书、江宁道台,祖父的哥哥王仁堪是清光绪三年的状元,曾上条陈劝阻慈禧太后修颐和园。高祖王庆云更是被记载入了《清史稿》中。

母亲金氏一族,则是江南有名的大户人家。外公靠办实业起家,很有西洋新派思想,把几个孩子都送到英国留学。母亲金章在英国学习美术,后来成为了著名的花鸟画家。舅舅金城则更有名,20世纪初北方画坛的领袖,当时的地位甚至超过张大千。

这种出生实在让人羡慕,世代为官的父亲家族给了他儒学礼教方面的精神支持,而母亲家族则为他提供了强大的艺术基因。王世襄从小在国际学校学习,每天放学后还接受两个小时的儒学教育。不过事情如果按照这样发展下去,中国历史上只会多一个精英分子,而不会出现那独一无二的王世襄。


他的童年时代,除了家里规定的学习,全用来玩了。养鸽子,每天举着根大竿子撵着鸽子跑;养蛐蛐,不仅花钱买,还拉着小伙伴跑好几公里到郊外去捉野生的;学武功,请了老师来教八卦拳和太极拳,还拜了清代遗老来学摔跤;为了捉兔捉獾,特意学着如何驯鹰驯狗,结果认识了两位爱鹰爱狗如命的朋友,其中一位,就是程砚秋的叔叔荣三爷。

王世襄说自己,“从小学到大学,始终是玩物丧志”。其实哪能啊,应该是“玩物咏志”。翻译家杨益宪曾经为这位至交好友写过一首诗:“名士风流天下闻,方言苍泳寄情深。少年燕市称玩主,老大京华辑逸文。”他不像那些纨绔子弟,只知道瞎玩,不晓得琢磨。这些年少时的爱好,到70多岁时他都写成了专著或文章。养蟋蟀,专门编了本《蟋蟀谱集成》,收了前人之作17种;养鸽子,不仅写了《鸽话》20篇,还和赵传集先生合编了一本《明代鸽经清宫鸽谱》,里边影印了彩图二百多幅,实在是珍贵无比;玩葫芦,专门出了中英双语本《说葫芦》,甚至是养大狗,也写了篇专门《獾狗篇》。这些老北京人的民俗爱好,都被王世襄用文字的方式保留下来了。

 


当然,使王世襄“一朝成名天下知”的还是他对明式家具的研究。在那个年代,大多数收藏家、文博专家都以收藏、研究金石碑帖为荣,因为它们带着古代流传下来的金石学优良基因,而认为竹木漆器类文物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其实早些时候,王世襄也渴望成为一名传统的文博大家,他待过梁思成的营造学社,还在故宫负责过战后文物的清理和追回,只是在新中国后被诬蔑成“贪污犯”被故宫辞退了,远离了主流的文物圈子,王世襄只能重拾以前的爱好,开始研究些漆器、竹刻以及家具。

1985年,王世襄《明式家具珍赏》一书在香港出版,填补了中国人研究明式家具的空白。不久之后,《明式家具研究》问世,更是激起了收藏家研究明式家具的热潮。有的收藏家,甚至拿着《明式家具研究》为范本,到农村去收各式家具。


王世襄几乎是以一己之力,推动了明式家具的研究与收藏。现在,各大拍卖行纷纷开设明式家具专场,一不留神,就创天价。



一个故事,最能见人心。我们都知道,王世襄收藏的明式家具,现在全部完好地收藏在上海博物馆。藏家收藏的一批文物,没有被拆散,而是完整地进入博物馆收藏体系,享受最顶级的保护条件和世人景仰的目光,这大概是文物最好的归宿了。那么,王世襄藏的家具为何会进入上海博物馆呢?

当年王世襄收藏这些家具的时候,条件非常艰苦。彼时北京实行私房改造,规定凡出租房达15间,便要归公。王世襄家里有一所房长期出租,只有11间,够不着没收的条件。但是房管局和街道知道他家的厢房存放着大量家具,就全力动员他出租,并威胁说如果不出租,就占用厢房办托儿所或街道食堂。迫不得已之下,王世襄只好将房子出租,把所有的家具都堆入了北屋的一间小房间。新搬来的住户,是一个铁匠,天天打铁,焊洋铁壶,他的老婆是个捡破烂的,破烂堆满了院子。这样的生活环境,对家具的保持极为不利,对王世襄夫妇的生活也造成了不便。此时王世襄年事已高,想着搬家到其他地方安度晚年,可是单位不给分房,自己买又没钱,这么多年的积蓄全都花在买文物上了。

 

刚好那会儿上海博物馆修建完工,专门开了个家具展厅,但是没有家具。香港一位庄先生想要买下这些家具,捐赠给上博。王世襄提出条件:“你买我的家具必须全部给上博,自己一件也不能留;如同意,收入《珍赏》的家具我也一件不留。我不讲价钱,你给多少是多少,只要够我买房迁出就行。”就这样,这批明式家具就以当时国际行情的十分之一的价格,于1993年2月全部藏入上博。

其中有四把明代的牡丹纹紫檀木椅,是举世知名的最精品,《珍赏》一书中只用了一件,出现过两次。按照协议,王世襄只需要交出一把即可。但是他却把四把全交了,他说:“四把明代精品在一起,太难得了,我不愿拆散它们。还有在我家中多年,四把椅子从未按应有的格式摆出来过。到上海可以舒舒服服地同时摆出来,那有多好啊!”所以你现在去上博的家具展厅,仔细看看,那四把椅子就静静地摆放在那里,一如几百年前它最初的模样。


王世襄说:“只要从它获得了知识和欣赏的乐趣,就很满足了。遣送得所,问心无愧,便是圆满的结束。想永久保存,连皇帝都办不到,妄想者岂非是大傻瓜!”这种对身外之物“由我得之,由我遣之”的态度,实在令人敬佩。

再后来,上博又购藏了陈梦家、赵萝蕤旧藏的家具。陈梦家是民国时期著名的诗人、古文字学家,学问做的很好,诗也写得很棒。王世襄和陈梦家在很早的时候就相识了,王世襄最开始接触家具还是受到了陈梦家的影响呢。只可惜,在文革的时候,陈梦家因不堪侮辱而自缢,时年才五十五岁。后来《明式家具珍赏》出版的时候,王世襄亲自设计了书的扉页,图案是明初剔红风格的一团浮雕牡丹,下面附着十一个字:“谨以此册纪念陈梦家先生。”

时光荏苒,两位至交好友竟以这样的方式又产生了联系,不得不说,是一种缘分。


2014年,王世襄诞辰100周年的时候,香港嘉木堂在798举办了一场名为“7间房”的明式家具特展,以此来纪念先生。

玄关、客厅、收藏房、书房、餐厅、炕房以及王世襄先生纪念室,这七个根据“现代家具”概念区分出来的不同的使用空间,听上去现代味儿十足,房间里共陈设了嘉木堂收藏的28件明式家具和数件王世襄旧藏的文玩。这可能是我看到的最具美感的展览,简约的明式家具摆放在纯白色的石膏台上,带有一丝雕塑般的气质,空旷疏离的环境,再搭配上不同颜色的灯光,简直赏心悦目。王世襄先生曾说过:“明及清前期家具陈置在我国传统的建筑中最为适宜,自不待言。不过出乎意料的是见到几处非常现代化的欧美住宅,陈置着明式家具,竟也十分协调……思考一下似乎也不难理解,正是由于西方现代生活所追求的简洁明快的格调在本质上和明式家具有相同之处的缘故。”明式家具拥有的美,不分国家,也无关时间。

最后,又回到了文章的标题,我们为什么如此怀念王世襄?或许是因为他的一生,他的研究,他的学问,正如这明式家具一样,既有匠艺,又有匠心吧。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