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姬·古根海姆:我不是收藏家,我就是一座美术馆
2016-11-02
提到古根海姆这个名字,可能马上就会想到世上最著名的家族连锁现代艺术馆——古根海姆美术馆。
而在古根海姆基金会辖下,还有位于威尼斯的佩姬·古根海姆美术馆(Peggy Guggenheim Collection)。其创办人佩姬·古根海姆是古根海姆基金会创立者所罗门·R·古根海姆的侄女,在世时一直是欧美媒体关注的焦点,其风流韵事常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同时,她也是欧洲和美国现当代艺术的重要赞助人和藏家。她与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康士坦丁·布朗库西( Constantin Brancu i)、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马克斯·恩斯特(Max Ernst)、亚历山大·考尔德(Alexander Calder)等人交往密切,她所收藏的艺术品以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末的大师之作称著。
佩姬是美国著名的艺术收藏富豪索罗门·古根海姆的侄女,她和诸多文艺界名流的绯闻与她堪称壮观的的当代艺术品收藏使她成为艺术界经久不衰的话题。今年6月20日,纪录片《佩姬·古根海姆:艺术成瘾》作为重头戏在瑞士巴塞尔艺术展“光映现场”单元放映。
影片《佩姬·古根海姆:艺术成瘾》以佩姬·古根海姆的自传《一名艺术成瘾者的自白》(Confession of An Art Addict)为基本素材和线索,讲述了这位古根海姆家族里以不羁放纵和艺术品收藏闻名的成员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着重介绍了她与20世纪欧美艺术家的交往和她的收藏行为对这些现当代艺术家们的影响。
尽管出生环境十分优越,她的年少时光却并不快乐,她曾在传记中写道:我的童年没有任何愉快的回忆。年幼的我形单影只,没有朋友,整日面对家中那些阴森的巨幅油画。15岁前我从未去过学校,只是在家里上私教课。
封闭的童年让佩姬打小生成了叛逆的性格,也为她日后肆意放纵的私人生活埋下了伏笔。
佩姬在威尼斯迎狮宫
尽管佩姬很爱自己的父亲,却绝望地发现父亲的情人接连不断。1912年,佩姬的父亲乘坐著名的泰坦尼克号遇难时,正是与一位法国情人在旅行。
据说电影《泰坦尼克号》里那个在人们都弃船逃命时却衣冠整齐地站在甲板上和秘书谈笑风生、视死如归的绅士原型就是佩姬的父亲。他在关键时刻保持了最后的尊严,而被他送上救生船的情妇最后活了下来。
他所为佩姬留下的,是一份只有将近50万美元的遗产。
1920年,22岁的她佩姬利用这笔遗产以及祖父留下的250万美元,远赴她向往已久的欧洲游学。在巴黎,她成了各种艺术沙龙的座上宾。她年轻、富有,个性热情又活泼,同时对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这让她在文艺圈中如鱼得水。
她与著名爱尔兰诗人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一家共进晚餐,从高级定制鼻祖保罗·波烈(Paul Poiret)的工作室购置裙装,请达达主义的奠基人、先锋摄影大师曼·雷(Man Ray)为她拍照,结识了意大利贵族玛切萨·路易莎·卡萨提 (MarchesaLuisa Casati),与当时还住在贫民区的未来艺术大师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发展出一段风流韵事,就连著名剧作家萨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都曾与她有过昙花一现的情缘。
从那时起,佩姬的一生都在忙于收藏艺术,以及和她所青睐的那些艺术家谈情说爱,当晚年有记者问她曾拥有过多少任丈夫时,她耸耸肩:
我自己的五个,别人的就不清楚了。
30年代末,佩姬在伦敦开设画廊,并以法国导演、诗人让·考克托(Jean Cocteau)的绘画作品作为画廊开幕首展的主要内容。画廊的第二个展览即是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在英国的首场个展。
从伦敦到威尼斯:佩姬·古根海姆的美术馆之梦
佩姬·古根海姆与艺术史家赫伯特·里德
1939年,佩姬关闭伦敦的画廊,并开始与艺术史家赫伯特·里德(Herbert Read)筹划建立美术馆的相关事宜。这个计划虽以失败告终,但佩姬用筹建美术馆的资金购买了大量毕加索、米罗、马格利特、达利等人的作品。40年代初,佩姬回到美国,在纽约开设了带有美术馆性质的画廊,取名“本世纪的艺术”(Art of This Century)。在这一画廊的开幕式上,佩姬分别带上了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伊夫·唐吉(Yve Tanguy )和考尔德设计的耳环,以示对超现实主义和抽象艺术的同等热爱。
佩姬对于自己所喜爱的艺术品可以一掷千金,当碰到需要资助的贫穷艺术家,她不但出资相助,还为他们找地方办展览。
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大师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遇到佩姬的时候,还是一个油漆工出身、酗酒成性的失意画家(2015年威尼斯双年展期间,古根海姆美术馆所有展品都来自杰克逊·波洛克,每幅作品都以百万美元计,而资助这位艺术家并将他推上历史舞台的,正是佩姬);
佩姬·古根海姆与杰克逊·波洛克
1943年,波洛克还在非具象绘画博物馆(Museum of Non-Objective Painting,古根海姆美术馆前身)做维修工时,佩姬就与他签订了4年的合同,使他得以全身心投入绘画工作。到40年代中期,波洛克从早期受超现实主义等影响的创作方式完全转变到抽象绘画的领域。1950年,佩姬在威尼斯的科雷尔博物馆(Museo Correr)组织了波洛克在欧洲的第一场个展。
达达主义的领军者马克斯·恩斯特(Max Ernst)更是多亏了佩姬的帮助,才得以从二战时期战火纷飞的法国逃亡去美国(后来,她成为了佩姬的第二任丈夫)。帮助别人的同时,她也不会亏待自己,她在巴黎雷耶大街(Rue Reille)购买了一间宽敞的高级公寓,使其成为自己的私人社交场所。
她选艺术品的眼光十分毒辣,而且擅长抓准时机。
1939年初,二战已经打响,趁艺术家纷纷抛售作品以套现逃命之际,佩姬给自己定下了“日入一画”的目标,每天奔波于艺术家的工作室,将感兴趣的作品全部收为己有。她一改之前的阔绰,规定自己购买作品绝不超过10000美元,大部分作品都直接从艺术家工作室购得,有的价格甚至低于1000美元。为了低价收购收雕塑家康斯坦丁·布朗库西(Constantin Brancusi)的画,佩姬甚至不惜与他上床。
诚如佩姬所言:“我不是收藏家,我就是一座美术馆。”她的藏品几乎全面覆盖20世纪欧洲和美国的各个重要流派和艺术家之作,使威尼斯的佩姬·古根海姆美术馆成为欧洲最重要的现代艺术博物馆之一。
1979年,佩姬病逝于威尼斯,享年81岁。尽管生前没有天赋美貌的佩姬曾无数次向她的艺术家情人抱怨,他们不肯把她当作缪斯般地在画作中殷勤赞美,然而,只要古根海姆美术馆的名号一天没有消亡,她就永远不会被人们忘却。